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查看阿里和腾讯评级表得知P7属“技术专家”T3-1属“高级工程师”,但今晚面试了一个简历上写着阿里P7腾讯T3-1的人员:

  1. 不了解vue双向绑定原理
  2. 不了解webpack中如何做构建速度优化
  3. 不了解如何检测是否发生了内存泄露
  4. 经典的前端题 [1, 2, 3].map(parseInt) 答错(槽点)
  5. 不了解js实现模块化的原理
    ...还有很多尬聊,不一一举例了

据他自己说,是因为他求职的是管理岗所以不了解技术细节…

这样真的可以评到前端技术专家吗?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先说个相关的事。

前些日好不容易招了个P7的前端,8月初入职后,亲自带。快1个月了,有些感悟。

目前来看,这位新同学能够在不了解太多技术细节的情况下,能够快速读懂和熟悉业务,一件事情只要交代了,必定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结果或反馈,做事主动有条理,基本符合我们对于P7的要求,或者说大家会按P7的标准要求他做事,他基本能应付得过来,如果过了试用期他能站住脚跟,那么他就是P7的。

正好前些天,我接了个新业务,需要做技术架构选型和迭代规划,这事情交给他来负责。当然,这个事情的结果会决定他的去留,他自己也很明白,就问我该如何做或有什么要求,给他3条建议:

第1条:关于技术深度的

技术一定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的,而前端项目的技术选型到了P7级别,在落地到业务上就要有“没有攻克不了的技术问题”的决心和信念,也就是前端业务的技术问题到P7这里就基本是最终的方案了。

比如,你选择了react技术栈,结果在开发过程中发现react框架有bug,那么你就得有信心把react的问题给解了,而不是等Facebook来帮你修问题。

第2条:关于架构设计和规划的

做技术选型和概要设计,P7级别的就要做到,1年以后当别人接手时就不需要考虑重构,如果是P8的就有信心做到2年以后,而P9的则是3年或更长时间。

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评判标准,毕竟人难免会犯错,而我想表达意思是,P7-9的技术选型就要有长远一点的目光和思考,而这些往往是P7以下工程师所缺乏的,可能是技术底子不好,也可能是视野未够,抑或是其他神马原因吧……

第3条:关于团队管理的

有组建自己的团队、有不断巩固和扩充业务地盘,以及有申请/借调资源的意识,多主动与不同团队的人沟通打交道,有拿结果的意志和行动。(不管你是用技术的还是非技术的手段,甚至技术人都厌恶的拍马屁的手段),总之只要你能不断扩充团队规模,扩大业务地盘,那么你的级别往往越高。拿结果这是高p必须的,大家都做事,企业只会为结果付费。

当然,领导也不是白痴,技术团队往往还是技术精湛的、做事主动,技术不设边界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这样的机会。阿里这里基层的leader不兴空降,地盘是自己打下来的,团队也是自己建起来,我的团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17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和另外一名P6一起从另一组调配过来这个大组的,当时我还只是做业务的(不是leader,没有实际的下属,虽然一起过来的是由我安排工作,但没有他的绩效考核权,要知道这个权限才是尚方宝剑),从属于另一P7的下,再上面是一个P8。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动,相当于我的老板以及老板的老板都变了,需要在新团队下重新站稳脚,而这个大组原来是纯客户端组,所有的leader都非前端。所以,在前端领域我要必须比他们更专业。我做了几件事:

1,前端微服务化和容器化。这个事情通是渐进式的重构来完成,将原本割裂的技术栈统一的前端工程体系下,大大降低了维护迭代的成本,原来这个业务是由2个团队共6-7个P6前端参与维护,目前在这一块我只投入1个P6+3个外包。效果立竿见影,否则也没有资源做后面的事。

这个新架构被验证并落地部分微服务后,非前端技术栈的P7同学其实是无法对我进行有效的指导了,我就被直接划拨到P8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前端组,统筹前端方向的事物,开始有绩效考核权。

2,10亿+http业务全线https。这个事情在我之前有人做过,由于业务复杂度高影响面广,以及https性能的问题,最后没有真正上线,其实也因为在app内有私有的http加密,但去年初加密算法被**了,劫持问题消耗很多人力。这事情,除了将https/http2落地外,前端技术上比较有点意思的是把ServiceWorker做静态资源的预加载,降低前端迭代的用户成本,而PWA没用上,坦白说用不上。

(在这里插一句,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中PWA并不是前端技术的未来,因为国内最有价值的内容,例如微信订阅号、微博以及各种自媒体,还有各种短视频内容,无一例外都是私域内的东西,站在这些玩家的角度有必要通过PWA来巩固地盘吗?pwa并不复杂,核心就SW,折腾不了几下)

3,前端团队全面Weex化,统一BU的Weex前端工程化。其实Weex在我们BU主要是移动端的同学在搞,大组的老大把我要过来,最开始只是前端部分正是他的核心业务的落地消费场景,有没有想过前端在Weex上有什么作为,估计是没有的,他只是给我提过期望前端也能参与Weex业务,我们入场后改变这个组在Weex上的人力分配。

当然,我进来之后也统一了整个BU的Weex工程化体系(不仅仅是我所在大组),在Vue基础上又引入Rax体系和打通H5自动降级,沉淀了一些列我们业务类型下的性能优化的策略。目前所由前端主要负责的Weex业务秒开率基本都在92-95%,而在Weex开发效率上,前端出身的工程师要明显高于客户端转型的,在控制组件的可维护性上,前端开发者的优势也比较明显。

现在新业务基本都会以Rax去落地,整个大组Weex开发的模式则是前端为主,app开发则偏向于底层,而淘汰掉App开发而空出来HC则大多变成了前端,当然就隶属于我这组,人数也从原来2人逐步到现在15人,目前还在继续招P6/7前端。

4,除了weex外,在Node中间层也有一些产出,以及在做一些Flutter技术布局的事情。

 

总体,webview容器、Weex容器和Node容器都有在做,而每个容器的相关业务,包括底层工具链脚手架,H5页面的切图和逻辑,Weex组件开发,Node层开发维护,我基本都会自己写部分代码,至少核心的业务代码基本都会过一遍。技术上,对于未来的可能也会保持关注。

以上,就是我在做的事情。虽然还是没有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但如果认真看完,应该能理解阿里P7到底要求是怎么样的,这样下去不知道明年有没有机会升P8……谁知道呢,时机和运气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另外,对于追逐更新的技术红利而晋升的道路,我想说的是:

不可否认,更早的吃螃蟹,确实更容易获得晋升,但这不是大多工程师的可选项,因为企业很多时候并不关心你用什么技术来完成业务需求的,也没有很多机会给人专门研究和落地新技术,维护业务才是绝大多数工程师的核心事项。

的确,我所在部门确实是一线的业务部门,保证业务快速落地才是第一要务。业务占比必然会比较大,但技术上探索的事情并不会像P8同学所说的感觉毫无技术含量似的,换一个角度,技术上又有多少事情是别人真的没有做过的呢?

退一步,就算别人做过了,只要自己团队没有做过,那么还是需要有人去做一遍的,只是后来者既然是站在前人肩上的,就要做得更好更优就是了。

当然,我不是说只要做好业务就OK了,技术人还是要对新技术保持关注,有能力就尽可能参与,能力达不到的也没必要刻意追新。

在网上找到的必学的技术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JavaScript高级进阶攻略

jQuery

设计模式-jQuery源码分析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函数式编程-Underscore.JS源码分析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二、单页应用开发

VUE.JS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Recat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webpack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三、移动端app开发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四、Node开发工程师

前端技术岗,阿里 P7、百度 T6、腾讯 T3.1 的要求是怎样的?

https://blog.****.net/sinat_37903468/article/details/10117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