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笔记
OSI参考模型共分为7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前4层只有端口有,故叫端对端层。后3层则为非端对端层。
物理层:该层主要用于数据的物理传输实现,如01的表示方法,传输接口等等。
数据链路层:该层用于将上层数据进行加头加尾,保证数据可以从01的物理层中顺利提取出来。另外还在头部加入了目标地址和源地址,保证数据传输方向。除此之外还有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访问控制等功能。
网络层:由于会穿越多个网络,在网络层添加了全局唯一的逻辑地址,保证最终目的地而不是局部目的地。另外,网络层还担负有路由功能,负责选择传输路径。
传输层:将上层的完整“报文”进行分段与重组,利用的方法是SAP寻址。作为端到端的最下层,他也可以含有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连接控制等。
会话层:主要是建立对话控制,依据数据插入分割点交割传输层分割,另外还有就是插入同步节点,保证在传输恢复时可以保证同步。(该层其实没啥大用)
表示层:将数据规范化,加解密,压缩,便于传输。(实际中也不独立存在)
应用层:最高层,主要依据各种协议(FTP,SMTP,HTTP等)将各种数据转换成协议符合的数据。
TCP/IP参考模型共分4层,分别为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其主要特点就是任何事物都基于网际层的IP。在现实中,习惯将网络接口层展为两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即为现在的5层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