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础---Raid卷管理
RAID是什么
磁盘阵列翻译过来是:容错是廉价磁盘阵列
RAID是可以通过一个技术(软件或硬件),将多个较小的磁盘整合成为一个较大的磁盘设备;而这个较大的磁盘功能可不止存储,还具有数据保护的功能
整个RAID由于选择的等级(devel)不同,而使得整合后的磁盘具有不同的功能
磁盘识别码:FD00
RAID-0(等量模式),性能最佳
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2块磁盘,每个磁盘会交错的存放数据。
RAID-1(映射模式)完整备份
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2块相同的磁盘,一块存数据,一块做备份
RAID0+1或RAID1+0(两者的结合体)
需要至少4块磁盘,但是磁盘容量会浪费一半
RAID5(性能与数据备份的均衡考虑,常用)
至少需要3块以上的磁盘,不同的是每个磁盘都加入一个同位检查码,
这个同位检查码会记录其他磁盘的备份数据,用于磁盘损坏时的救援
Spare Disk:预备磁盘的功能,会自动补位
磁盘阵列的优点:
数据安全与可靠性
读写性能提高
大容量
RAID的总结
添加磁盘建立分区
新添加的磁盘使用echo ‘-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0/scan 刷新出来
最好在partprobe -s在重新加载下分区表
创建Raid5卷时,所用的所有分区应该时FD00格式
gdisk /dev/sdb
mdadm --create /dev/md0 创建Raid卷
PS:mdadm的选项和参数
–create:创建RAID选项
–auto=yes:决定创建软磁盘阵列设备
–chunk=nK :设置chunk大小,一般64K 或512K
–raid-devices:使用几个磁盘做阵列设备
–spare-devices:做备用
–level=(0,1,5):设置等级
–detail:显示阵列设备的详细信息
mdadm --detail /dev/md0 查看软磁盘阵列情况
上边就说明已经建好了
开始格式化挂载使用
mkfs.xfs -f -d su=256k,sw=3 -r extsize=768k /dev/md0
su:指定block大小
sw:可用的磁盘数量
extsize:数据宽度等于su*sw
开机自动挂载
做好识别码,以后方便查用
编辑/etc/fstab
mount -a 挂载起来/etc/fsta里面的
验证RAID5卷容错性
PS:mdadm的用法
mdadm --manage /dev/md[0-9] --add/–remove/–fail 设备
–add 把一个新分区添加到这个阵列来
–remove 从阵列里移除
–fail 手动设置某个磁盘为出错状态
例:添加个sdg1
mdadm --manage /dev/md0 --add /dev/sdg1
模拟磁盘损坏
mdadm --manage /dev/md0 --fail /dev/sdc1
然后把boot目录复制到/srv/raid,为了后面验证raid的容错性
然后接着查看磁盘 阵列情况
g1直接自动替换了c1
此时,刚刚转移的/boot目录也存在,数据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