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提问:细化关于产品服务的思考

我们所做的产品,到底在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个问题有时候可能一时半会回答不上来,没关系,可以边完善产品内容时边探索,甚至是边模仿对标的同类产品时边寻找出自己的路子,但是不能停止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作者通过自我头脑风暴,整理出了50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在提问中追问出产品的服务内容。欢迎交流讨论补充提问内容,一起追问。

  1. 我们在做一些什么功能?
  2. 通过这些功能连接了什么类型的用户群体?
  3. 在这个产品上,还有哪些用户群体的存在?
  4. 这些功能总体来说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5. 这个产品可以给用户节省哪些时间?
  6. 这个产业是已经存在了吗?成熟了吗?
  7. 相对于传统产业领先于哪些地方?
  8.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为了解决什么生活需求?
  9. 解决的问题类型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哪个层次?

    50个提问:细化关于产品服务的思考

  10.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们提供了哪些关键资源?
  11. 这个关键资源是你的优势区域吗?
  12. 你在这个优势区域是处于头部吗?与其他人有什么差异化?
  13. 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你?哪些场景?
  14. 在这个场景及问题里面有没有什么价值发现?
  15. 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生活中发生的频次高吗?
  16. 在产品中的哪些地方能够产生用户粘性?
  17. 用户在哪些类型的页面停留的时间最长?
  18. 在什么地方用户会主动留下数据?
  19. 在哪个地方能够完成新用户的转化?
  20. 用户的画像是否足够清晰?
  21. 跟其他同类竞品中用户或关键资源或价值有没有什么差异的地方?
  22. 你的关键优势在哪里?
  23. 这个关键优势是否是对用户来说是足够被需要的?
  24. 这个关键优势市场有多大?
  25. 我们能从用户类型和场景中吃到多大的份额?
  26. 在这个产品中的业务内容线有哪些?
  27. 这个产品的核心业务流程是什么?
  28. 哪些业务内容是有可能产生盈利的地方?
  29. 这个能够产生盈利的业务是基于什么价值网上面?
  30. 用户会为了使用你的哪些功能而特意找到你的产品?
  31. 这个功能对用户来说是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功能?
  32. 用户上来是否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预期?
  33. 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是这个产品的价值吗?
  34. 用户需要学习成本吗?使用这个功能需要我们主动去教化用户吗?还是用户能够自主学习?
  35. 这个功能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吗?还是引流功能?
  36. 引流的功能时关键的服务内容吗?还是仅仅是吸引新用户的手段?
  37. 有哪些地方是被(同一个)用户不断投诉,但还是不断在使用的一些功能内容?
  38. 能不能从这些答案中概括出来这个服务?概括成一段话?
  39. 再把这段话概括一下,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40. 再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成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可以概括出你的核心服务内容吗?
  41. 这个服务内容是否贯穿整个产品核心?
  42. 这个服务内容是否能够实现客户价值以及产品价值的统一?
  43. 你的功能能连接起来转动这个服务内容、形成闭环链条吗?还是只有一个齿轮跟你的服务内容相关联?
  44. 用户在产品转化环节中,大部分在哪个环节流失?
  45. 用户流失的关键点在于需求与产品提供的内容不相符还是解决内容未达到足够预期?
  46. 这个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是否符合服务内容?
  47. 这个服务内容是否在我们的优势范围?或者能够有机会发展为我们的优势范围?
  48. 跟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在这个服务范围有哪些差异化?
  49. 这个差异化能否形成足够的壁垒?
  50. 这个服务内容在产品上是否足够完善,可以给到用户一个足够满足的预期?

一开始提问的内容是功能,但是也需要区分,功能内容的服务跟产品服务是有所区别的。回答产品的服务内容时,有些时候会回答成个别功能的内容服务,导致罗列了一对服务内容,但这些都不是这个产品真正在提供的服务内容。

在功能、场景、用户粘性、真实需求等等方面的问题背后,大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对优势和价值的追问。可以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分为四个象限。x轴为优势,y轴为价值,如下图。

50个提问:细化关于产品服务的思考

找到处于高价值高优势区域的内容,即是对用户有高价值,对公司有高优势的服务内容,值得大力往这个方向去做。

如果是入选于高价值低优势的内容,看看能否大力发展改变“优势”这一栏目的竞争力。如果是低价值高优势,可以看能否利用长尾内容寻找出高价值,在这个方面我之前总结过一些内容,具体可查看《基于长尾“服务”的业务延伸》这一篇的内容。如果确定是低价值低优势的内容,可以不用耗费过多精力在上面了。

上面提的问题内容并不一定适应大部分产品类型,对某些不同类型的产品内容提问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并不一定需要把上面那些提问全部都筛选出四个象限,找到你觉得跟你的产品内容贴切的问题,进行筛选即可。

已经能够得出产品的服务内容的,也可以从上面的问题中反复确认验证,是否产品给用户的印象就是这个服务内容。以及我们的服务内容是否是处于高价值高优势区域,能否争取处于其他象限区域的内容往高价值高优势靠拢。

当然,我上面提问的内容也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而且关于这个方面的头脑风暴题目,肯定不止这些内容,这个只是我一个人想到的,方面角度肯定有欠缺,欢迎在留言处交流补充。

可以找几个业务部门的人加入一起讨论,能够带来更多角度。脑暴的提问范围无限制,提问结束后可以筛选出四个象限的内容,由此过滤掉一些无关的范围,再对每个象限的内容进行讨论。

象限中的象限是可以不断细化的,比如在高价值高优势区域,还可以再建一个“优势-价值”的坐标,或者自己自定义坐标内容也可以,直到找到自己最适合能够做到最好的、甚至是非我不可的那一个服务内容。

象限的坐标也可以在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拟定,除了价值和优势之外,还可以有其他坐标内容进行分析。

这个也是我学管理学中得到的一个工具方式,画坐标象限图,不断追问细化,从而得到答案。问对问题比回答的内容更重要,在提问中得到解答。

以及,你的团队背负的KPI,是否跟这个服务核心相关联?这个服务内容的转化核心是什么?这个是值得追问下去的问题内容,由此可以找到你的“北极星指标”,我们下一篇再来谈谈这个“北极星指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