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电商大促即将开启,媒体和机构都是如何看拼多多的?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0日凌晨,拼多多公布了2019财年三季度财务业绩报告。财报公布后,拼多多股价一度大跌22.89%,市值跌至365亿美元。在经历大幅回调之后,拼多多过去两周累计反弹近10%。眼下一年一度的双十二即将到来,拼多多还能不能继续持有,不妨来看看美股研究社整理的机构和媒体关于拼多多的评级。
一、机构评级
安信证券:维持拼多多“买入-B”评级,上调目标价至42美元/股
安信证券称其对拼多多的长期观点不变,在用户、客单价和变现模式对比电商巨头仍有增长空间,坚定执行高性价比平台和用户导向策略,用户年度消费的提升或为营收增长带来惊喜;中短期来看,对于公司来说拉新促活是最重要的战略,这也增加了盈利层面的不确定性,故维持拼多多风险评级为B。
安信证券认为市场此前或低估了促销活动的全季度影响,但拉新促活是长期变现的基础,用户对于平台商品服务的认可是提高平台消费的前提之一。拼多多对买家年度支出是驱动GMV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的观点不变,预期来自一二线城市的GMV贡献比例持续提升。平台在拉新的同时会有稀释效应,但安信证券认为“百亿补贴”将成为新客年化消费快速提升的催化剂,随着平台品类、价格的多样化,消费者的跨品类消费、购买频次提升,以及客单价提升将驱动其年化开支的增长。
东兴证券:维持拼多多强烈推荐评级,目标价67美元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一直是市场争论的焦点。东兴证券认为,“补贴”本质上是资源的投入。东兴证券认为,拼多多的商业模型就是平台型电商,这种商业模型是完全成立并具有极高的壁垒。淘宝天猫已经验证了这种商业模型的可行性和高壁垒。拼多多采取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新定义了一条电商赛道:以客户需求为先,提供最具性价比商品。拼多多在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前提下,投入巨额补贴其实是在加速公司的发展,提高长期竞争力。
“百亿补贴”在现阶段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拼多多向中高端市场的进军。拼多多的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账面现金超过400亿元,足够支撑拼多多“补贴”行为的继续进行。基于此,东兴证券看好拼多多的差异化战略,预测2019、2020年和2021年收入将分别达到340亿、555亿和766亿,同比分别增长159%、63%和38%。可以参考SaaS公司采用市销率估值。按照2020年底10倍PS,给予公司18个月目标价67美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中金:拼多多发展稳健,维持“跑赢行业”及目标价50美元
中金公司表示,拼多多发展稳健,三季度业绩未达预期主要是因为市场预期较高。过去十二个月中活跃买家净增5310万,总量达到5.36亿,是2018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的增幅水平。考虑到电商季节性,拼多多三季度只进行了一次营销活动以及四季度双十周年庆和双十一大促带来的分流影响等因素,拼多多三季度GMV录得的6%的环比增长实则非常稳健。
该行认为,“百亿补贴”大促成功地将拼多多的品牌形象从“便宜货”、“假货”扭转为“物美价廉”,扩大了潜在销售品类,也提高了用户在此平台上消费的天花板。考虑到三季度一线城市年化每用户平均收入已突破5000元,中金对拼多多未来成交额的增长空间有充分信心。基于此,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和目标价50美元,对应20倍2022年非通用会计准则市盈率,较当前股价存在23%上行空间。
同时,中金也注意到公司正面临的一些挑战:(1)大部分拼多多商家的毛利率都低于竞争对手,这意味着商家让利空间有限,需要拼多多更多地发放补贴以创造价格优势;(2)拼多多品牌商品的商家和货源供应尚未成熟和稳定,仍需一定时间;(3)从10月底开始,微信封禁外部拼团链接,这可能会影响拼多多未来的新客获取。但该行认为,相较新客获取,拼多多已更加注重盘活存量用户,例如提高每用户平均收入和订单频率;同时随着时间和业务发展的推进,另外两个不利因素也能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拼多多能够持续在引入商家和丰富库存单元方面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两季度补贴占成交额比重会有所下降,明年利润率将有所改善。
国盛证券:补贴无法创造价值,拼多多火不过三年
国盛证券发布报告称“拼多多或火不过三年”。报告称拼多多依靠补贴吸引大量用户,但没有创造多少真实价值,缺少优势,这会导致平台难以长时间的吸引客户:第一,拼多多的商品无竞争力,很难做到人无我有;第二,看似拥有价格优势,实则补贴所致,不可持续;第三,低端标签不利于向中高端升级;第四,商家利润率将被挤压;第五,用户留存率低。国盛证券给出了拼多多的减持评级,目标市值146.9亿美元,对应目标价13.8美元/ADS,较拼多多当前股价有59.5%下行空间。
美股研究社:下沉市场增长陷入瓶颈,拼多多需努力提高人均消费
现阶段的一系列线索都表明,短期内拼多多进入了一个拐点。从一份国际投资银行的研报中,美股研究社获取了拼多多2018Q1-2018Q4时间段内的单季度GMV:661.88亿元、824.68亿元、1182.94亿元、2046.5亿元。结合这个数据算下来:2019年Q1~2019年Q3的单季度GMV分别是:1519.88亿元、2341.68亿元、2493.95亿元,其实GMV的增长基本已到了一个瓶颈期
这样Q4就会出现四大担忧:GMV同比增速首次跌破100%以内、百亿补贴持续会造成进一步亏损、新增用户的质量在不断下滑、商业化变现能力进入瓶颈期,拼多多之前的营收增长主要依赖于商家营销费用,现阶段拼多多的货币化能力已经出现天花板,并在短期内无法突破。今后如果想再提升营收水平,就只能在GMV上下功夫,但GMV增速也是明显放缓,依靠烧钱营销获取新增用户,做大GMV的路子开始慢慢走不通了,接下来只能依靠提高人均消费上,但我觉得这对拼多多当前一个是无解的难题。
华创证券:潜力巨大,给予“推荐”评级,目标价52.9 美元
华创证券对拼多多的分析起源于微信的核心原因是:看到拼多多的始点涉及到了消费互联网的本质——消费互联网所有的玩法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原型”,因为无论线上线下,消费互联网生意的本质就是对付“人”。拼多多以下沉市场为基础,快速积累用户,扩大GMV。当前用户规模和下沉市场天花板的距离就是微信支付用户和淘宝活跃用户之间的差值,下沉市场的天花板还有大约1.5-2亿用户的规模。
拼多多与淘宝、竞夺争夺的不是用户,而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因此,客单价从来不是GMV的增长核心动力,而是用户的复购。激进的补贴政策与GMV的高速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拼多多业务的核心。华创证券认为补贴高端产品只是拼多多的获客手段,而并不是支撑GMV增长的核心动力。补贴使得用户结构更为均衡,消费需求与场景的匹配提升了整体用户的复购率。拼多多还将长期处于GMV积累的过程,盈利拐点暂时还未可见。预计拼多多GMV2019-2021年三年CAGR为60%。
中泰证券:百亿补贴推动用户爆发增长,维持拼多多买入评级
中泰证券称,三季度是电商销售淡季,在阿里、京东等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拼多多凭借“百亿补贴”杀出了一条血路,季度新增用户数创下历史新高,客单价和GMV均快速提升。短期来看,用户增长和留存是拼多多的战略重点,接下来仍将持续加大补贴,推动用户体验和平台调性提升。长期来看,依靠单纯烧钱吸引来的用户流失风险较大,资本市场对拼多多亏损的负面反应较为激烈,长期高额的营销投入难以持续,品类扩充、品牌和C2M商品占比提高等供应链优化举措是提升平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媒体评级
亿欧网:物流成拼多多未来最大制约,自建物流之路不好走
拼多多在电商的发展中,始终缺乏“物流”这个基础设施。因为只有拼多多通过网络科技等技术力量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自身平台进行整合才算是迈入成功大门的第一步。拼多多各方面业绩亮眼,但唯独不赚钱,自我造血能力不够。处在不盈利阶段。拼多多无法承担得起物流的长期资金投入。
拼多多除了电商平台,及还有在建的物流平台外,并没有其它领域的业务活动,例如超市、线下门店、生鲜、金融等。目前拼多多正联合物流生态的合作伙伴,探索农产品上行专用电子面单的可行性,尝试对农产品物流与普通包裹做区分,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实现大规模上行。这些很难支撑一个物流体系的长期发展,更谈不上“生态圈”、“生态体系”。
拼多多是轻资产模式,相比之下阿里则是重资产模式,可就其本质,拼多多自建物流平台的形式还是与菜鸟起初如出一辙。拼多多自建物流体系对快递行业有一定冲击。但对于拼多多而言,现如今,已不是菜鸟当年的情况,物流快递市场基本格局已定,该站队的都已站队,留给它的物流生存空间很是狭窄。
蛇眼财经:补贴停不下来,追赶对手需要时间
拼多多的崛起毫无疑问依靠的就是下沉市场。但“发现”下沉本身,依靠的又是什么?是拼多多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的尊重,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切实关怀和深刻理解。所谓“流量”,本身就来自于消费者作为人的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应该是市场的根本法则,但做到这一点的实体很少,拼多多是少数之一。
从拼多多的角度来看阿里和京东,对方的最大优势,和自身最大的劣势,是同一种东西——时间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距。目前,拼多多的处境比较微妙,下沉红利眼看就要见底,在即将要迎来的存量博弈时代,拼多多并没有多少明显的竞争优势。反而支付、物流、云服务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这些实实在在的劣势,肯定会在之后的博弈中掣肘拼多多的表现。
虎嗅网:拼多多尚未形成用户心智的认知垄断,护城河靠不住
拼多多前期借助微信引流和用户裂变实现了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但随着红利消退,用户基数的增加,拼多多用户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如今拼多多的用户留存成本基本与获客成本持平,而阿里京东目前已经到了留存成本远低于获客成本的时间。所以,拼多多最大的问题不是用户增长,而是用户留存。
拼多多对资本依赖较大,一方面是平台持续亏损,净利润持续为负,自生“造血”能力不足;二是又回到前面所说,获取和留存用户需要投入高额补贴。无论是物流体系还是支付工具,目前外界并不清楚拼多多的下一步部署是什么。但是毫无疑问,当单一的用户规模并不能形成互联网所谓的赢家通吃效应时,拼多多仅有的这一条护城河,还是不够宽,这家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新生代巨头,还有许多工事要修筑。
深响:拉新成绩依然惊人,但留住新用户才是重点
在互联网公司都在发力“存量增长”的背景下,拼多多在拉新上的成绩依然惊人,广告语“4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如今该改为“5亿”了。数量增长的同时,用户在拼多多的消费数额也在提升。财报显示,本季度拼多多的单用户消费额达到1566.7元,同比增长75%。换言之,增长的不只是数量,也有质量。
持续的补贴换来的用户增长显而易见,而靠亏损换来增长是否值得,取决于拼多多能否提高新用户、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用户的留存和粘性。换句话说,被低价吸引来的人,是交易一次后就离开,还是会变成拼多多的长期用户,这比单季度的亏损更值得关注。在保证现有用户维护成本不出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拼多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会持续大力拉新以及优化用户质量,同时持续提升平台渠道的壁垒,而账面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现金、受限资金、短期投资总额)的现金储备,以及长期以来健康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也是支持公司持续投入补贴的坚实基础。
燃财经:用补贴换增长不可持续,短期内无法撼动阿里地位
从战略层面来看,拼多多是铆足了劲,要维持当前高速增长的策略。以亏损换市场,以补贴抢用户。在过去的11个季度,拼多多有5个季度,在市场营销上的支出,超过了季度总收入。换言之,在这5个季度里,拼多多的总收入,都不足以覆盖市场营销这一项成本。如果再算上日常管理和研发费用,拼多多更加入不敷出。这是典型的烧钱模式。
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拼多多将用户增长放在了首位。但在盈利能力上,拼多多和阿里的差距异常悬殊。即便已经到了千亿营收的规模,阿里依然还保持着超过40%的季度营收增速。在Q3,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已经降至123%。对于拼多多而言,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另外,阿里在电商业务之外,拥有完善的生态,以及庞大的投资版图,这些是冰山之下看不见的后盾。拼多多虽然彪悍,但目前尚无法撼动阿里的地位。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