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
点击↑上方↑蓝色“编了个程”关注我~
每周至少一篇原创文章
这是本公众号的第 27 篇原创文章
荒腔走板
这是我最近从朋友手里购买过来的kindle。之前上大学的时候也买过一个kindle,但是不背光,每次在光线不好的地方都看不太清,伤眼睛。久而久之就用来吃灰了,偶尔也拿来盖盖泡面。
听说朋友要卖掉他的kindle,心中一(冲)动便买了下来。为了防止它重蹈上一个kindle的覆辙,平时上班坐公交车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看看。
最近看的第一本书叫《精进》,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其实相比于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更想找到一本书,能够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但出于好奇还是点开看了,毕竟,谁不想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呢,是吧?
❝后来我搜了一下,好像还真有这么一本书叫如何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
❞
书还是写得很好的,读的时候能够引起一些共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等7个维度去阐述和分析如何精进。今天这篇文章算是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主要是「时间」维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就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大家进行分享和探讨。
如何看待时间
从物理学上来讲,时间是一个维度。它是一根轴,贯穿我们的一生。在这根时间轴上,现在是一个不断右移的点,左边是过去,右边是未来。时间轴不停延伸,现在这一秒正在变成过去,下一秒又变成了现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过去的人生经历,总会偶尔想起。也许是快乐和美好,也许是遗憾和痛苦。对待过去,平和的心态比较重要,毕竟曾经只是曾经。时间不可逆,我们也没有必要一直停留在过去。
如果是美好的回忆,可以与人分享,偶尔去见见那些出现在你回忆里的家人或朋友,叙叙旧,共同回忆曾经那些快乐的时光。如果是不好的回忆,尽量去释怀和忘掉,否则会导致现在的不快乐,何必呢,是吧?
未来的魔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小时候我们都有五花八门的梦想:当科学家,当医生,当老师,当警察。长大后才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当有钱人。。。哈哈,开了个最真实的玩笑。
如何看待未来也很有意思。有人相信“宿命论”,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就那样了,于是安于现状,很容易得到满足感。有人相信“人定胜天”,于是拼命努力,不断学习新东西,这样的人进步会很快,但很难获得快乐,因为总是不会满足现状。
两种观点不论对错,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不过我个人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有拼劲一点,这样等老了实在拼不动了,才真正有资格说宿命。毕竟努力过不成功和没努力不成功是两回事。你得像马总那么有钱,然后说“我对钱没有兴趣”,别人才会相信你,一个道理。
「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当下」,因为它是我们唯一能真正掌控和使用的。当下你所做的事情,以后都会变成过去,所以如果有时间的话,尽量多跟亲人朋友共处,多制造一点美好的回忆吧。当下做的事情,又在慢慢影响着未来,尤其是做的每一个选择。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当下的力量》,能够很好地引导我们关注当下,正确认识过去、未来和当下,也是非常推荐一读的。
❞
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从经济学上来讲,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只不过它很公平,每个人手中的筹码都是一样多,芸芸众生,你我皆是一天24小时。
只不过有些人把这个资源投入在了有价值的事情上,而有些人不经意间浪费了很多资源。有人想要每天多一秒而求之不得,有人说自己穷得只剩下时间。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成本是固定的,那如何用这些成本去制造更多的收益呢?答案是把时间尽量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事情是有价值,什么事情是无价值的呢?
其实你心中估计已经有了一些答案。比如一个小时,如果花在游戏或者追剧上,它给你的个人成长带来的价值是很小的,但能够带来短暂而强烈的快乐感。而如果把这一个小时花在学习、运动或者练习自己热爱的东西身上,它带来的价值是比较高的,但是能够得到的快乐感很低,甚至是痛苦的。
《精进》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更专业化的观点,来衡量一件事的价值。我们来衡量一件事是否有价值,用两个维度: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
所谓收益值,指的是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能够带给自己的好处。这个“好处”可能是成长,也可能是快乐感等等,反正一些正向的指标。而收益半衰期,指的是你做这件事带给你的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本是一个物理上的概念,指的是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
两个维度,能够组合成四种可能:
高收益,短半衰期:玩一下午手机游戏,饱餐一顿,通宵追剧、看综艺等等
高收益,长半衰期:看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认真谈一场恋爱
低收益,短半衰期:漫无目的刷微博,网络上与人对喷等等
低收益,长半衰期:练习一道算法题,背诵3首诗,练习一个小时吉他等
我们应该「把时间尽量花在去做长半衰期的事情上」,尽量减少在短半衰期的投入。「不用太关注收益值的高低」,因为对于长半衰期的事情来说,收益值是可以不断叠加的。所以如果你判断一件事情是长半衰期的,那就尽管去做吧。
具体哪些事情是长半衰期的呢?首先,有些东西本来就具有长半衰期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比如练习外语、编程、乐器、读书、反思和总结等等。
另外,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看一部电影,有人就是为了度过一两个小时无聊的时光,他在看电影的时候能够得到快乐,但看完之后就完了,这是一件典型的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而有些人看完电影之后会去看影评、写影评,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水平、编剧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看电影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是高收益、长半衰期的。
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书中提到五年目标的概念。这与我们国家的五年规划的概念有点重合,哈哈。对于一个人来说,五年的时间其实是很长的,五年通常会有巨大的变化。如果刚上大学,那五年后就已经本科毕业一年了,或许在读研深造,或许在职场打拼。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五年以后应该是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有所建树,能够端得起这碗饭,养得活一家人了。
对于25岁的我来说,五年后就是三十而立。五年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大城市扎根,有房子和车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五年后,希望自己的技术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业界有一些微薄的影响力,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厉害的架构师,能够带领和管理好一个技术团队。还有很多很多其它方面的,这里就不细聊了。
你呢?你有没有想过五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五年是很长的,五年的目标是一个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往往是抽象的,意义重大的,但与现在具有一定的距离的。对于远期目标,我们最好是能够把它情景化,然后拆解、量化。比如如果你五年后希望能够买到房子,那你需要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首付钱和装修钱,然后再计算自己每年需要存多少钱。如果不够,是不是可以通过跳槽或者做副业等途径来多存点钱?
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有一些不同。人们在制定远期目标的时候,往往会着重考虑这个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但往往缺乏可行性。而对于近在眼前的事,人们会更加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实施方式,但这也有副作用,它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有挑战性的事。
那如何解决呢?
对于远期目标,我们应该「重战术,轻战略」,减小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用一个劲担忧目标没有完成会怎样,而应该多思考如何能够实现目标,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去做”上。
对于近期目标,可以提高“逃避成本”。比如,删游戏、把手机换成非智能机等等。虽然删掉了游戏还可以再下,手机也可以换回来。但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这便增加了 我们去做更应该做的事情的可能性。
时间的快与慢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时间好快,有时候又觉得时间好慢?但时间就是那样,没有变快也没有变慢,是我们的心理感受造成了时间变快或者变慢的假象。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每天面临的事情多且杂。许多时间管理的理论,教我们如何拆解任务和清单、规划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但事情总是做不完的,计划也总是赶不上变化的。
就像计算机科学家侯世达提出的著名的侯世达定律所说: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我们原本因为快而痛苦,而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心理上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
那怎么办呢?
节奏感,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时间不能一味地求快或者求慢。应该像音乐一样,有快有慢,有节奏感。让快与慢平衡,在对待不同的事情上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
我们应该找到哪些东西应该求快,哪些东西应该求慢,下面有一些清单参考。
应该尽可能求快的事情:
家务等体力劳动
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简单的执行性任务
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
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争论等
应该尽可能求慢的事情:
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
欣赏艺术作品
自我反思
思考重大决策
创造性活动的酝酿过程
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有时候,专门找一个相对闲暇的时间,让自己慢下来,是很有必要的。那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呢?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认真感受当下,感受周围的环境。比如:
散步,不要方向
安静看一本书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泡个热水澡,或者泡个脚
睡到自然醒
提升使用时间的深度
时间的深浅,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如果你对一件事情非常投入,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非常快。
打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较肝的游戏,可能不知不觉一整天就过去了。以前我玩《饥荒》的时候,就是这样。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了一个叫“心流”(flow)的概念,最近变得越来越被大众熟知。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那如何提升我们使用时间的深度呢?
玩游戏或者其它的娱乐活动是天然的能够进入深层次的时间使用状态,因为它们的娱乐属性,人天生就是爱玩的。但前面也说到了,这种娱乐活动其实是短半衰期的,并不适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去。
而对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论或者工具来辅助我们进入深层次的时间使用状态。比如「使用番茄钟」,在番茄钟期间保持专注,在番茄钟提示休息的时候就停下来,好好休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我常羡慕那些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很容易地从自己的热爱中找到平静和快乐。
关于这方面,我也一直在探索,但真的很难,毕竟也不是从小就多才(财)多艺(亿),自己平时的业余时间也并不多。但还是买了数位板,偶尔练习一下画画,虽然极少用。
但有一件自己热爱的东西挺重要的,也挺幸福的。
道理我都懂,但如何去做?
不知不觉上面竟然写了四千多字了,也写了七八个番茄钟了。
「听过很多大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现状,也是许多人的困惑。
大家都知道玩游戏不太好,但还是忍不住想玩,毕竟游戏是真的好玩。存在即合理,大多人终究是抵不过诱惑的。堵不如疏,无需对自己太过严苛,真要斩断七情六欲,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自己,往往适得其反。毕竟大毅力者只是少数,至少我知道自己不是。
所以上面的那些理论,具体如何「落地」呢?我总结了一些方法,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规律作息,养成节奏感
作息很重要,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生物,有自己的生物钟和生物本能。我们的身体知道天亮了要起床,肚子饿了要吃饭。
现代人的作息往往是不规律的,尤其是经常熬夜,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不是每天因为工作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很难养成一个生物钟,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长期下去会造成身体的亚健康甚至是心理的亚健康。
所以如果想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养成一个规律的作息习惯。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几点睡,几点起。一开始不必早睡早起,因为那是反人的本能的。但一定要规律,规律其实很好做到,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能也是希望能够规律的。
节奏感就是上面说的快与慢了。有些事情应该尽快去解决,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不重要的。而有些事情需要慢下来,慢慢做。每隔一段时间,应该让自己有机会慢下来,冥想、睡懒觉、出去走走都是挺不错的方式。
可以适当娱乐,因为人嘛,总是爱玩的。只是可以控制一下时间,最好是「固定一个时间」。比如周六下午2点到晚上10点,用来玩游戏。这样人也得到放松了,心理也得到了满足,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没有太大的负罪感,而且形成了一种规律的节奏感。
目标和总结,都要有
「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目标是需要的,尤其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比如五年目标。它会让你有方向感,不至于太过迷茫。目标很远,也很难,但「只要去做了,不管结果如何,终究不会后悔」。
定期制定和更新一下计划。把大的计划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可行的、可量化的计划,然后慢慢一个一个去完成。五年计划拆解成每一年,再拆解成季度,再拆解成月,再拆解成星期,那这个计划就变得可追踪,可行性也大大提升了
可以养成一个「写日记」的习惯。每天不用写太多,花个10分钟大概总结一下就行。看看自己离自己的计划还有多远,看看今天有没有做得好或者不好的事情,或者开心的事情,或者值得回忆的事情。
推荐印象笔记,同步功能做得还不错。我一般是晚上在电脑上写,也偶尔坐车的时候在手机上写,主要就把自己一天的事情和感受随便记录一下。然后每周会抽一个时间写一个比较详细的周总结,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找到一件热爱的东西
无聊的时候看综艺、玩游戏,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否则你不会有“无聊的时间”。
游戏、综艺、小说更偏向娱乐一点,但它依然可以成为一门热爱。如果你有志去当职业选手、做主播、做编剧、小说家等等。如果花在上面的时间和精力能够让你快乐的同时有所成长,那也是很好的。但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只是想把它当成一个休闲的娱乐方式,还是真正地热爱它?如果是前者,那就要注意适度了。
学习一门技能不难,互联网时代,网上有非常多的学习资料。实在不行还可以花钱去报个班,只要认真去学了,那点学费肯定是值得的。
五年的时间很长,它足够你把一门技能学到熟练甚至是精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如果坚持下去了,最终收获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当然了,人各有志,开心是最重要的~
关于作者
我是Yasin,一个有颜有料又有趣的程序员
微信公众号:编了个程(blgcheng)
个人网站:https://yasinshaw.com
这里很多技术干货,关注肯定不后悔
加个星标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最新文章
听说,转发和在看的人都升职加薪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