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理论看维基经济学的三个漏洞
二。关于维基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一书于2007年在美国出版,是对维基百科全书网站的巨大成功后的理论总结。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中文意思是“快点快点”。维基百科也正如这个名字一般,在短短几年里迅速成为知识经济的代表。
维基百科向世界证明:如果有一种方法充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慧,它的能量将无比惊人。至于维基的影响,似乎也不用多讲。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的《纽约客》甚至在2006年专门撰文,阐述维基百科与大不列颠百科的关系。
维基经济学所揭示的四个新法则——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定义了21世纪的公司将如何竞争。这和主导上世纪的层级制的、封闭的、保密的和与外界隔绝的跨国公司完全不同。
(本结文字引自《分析IT外包中的维基经济学〉)
三。维基经济学的三个漏洞
维基百科是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应用案例,但从威客理论看,对维基百科进行理论总结时维基经济学至少存在三个漏洞。
1。维基经济学没有注意到互联网中知识的价值化问题。维基百科是用人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吸引用户无偿的贡献自己的知识成果。这导致维基百科不能随便的用这些成果为自己谋利。没有价值化的知识商品概念甚至没有任何商品概念,用经济学称呼维基是维基经济学第一个漏洞。
2。维基经济学没有注意到互联网中BBS功能分离的现象,维基起源于BBS的帖子修改权功能,它和BBS的互动问答功能是不一样的,在维基经济学一书中。把维基百科和威客类网站INNOCENTIVE.COM混为一谈就说明维基经济学还不了解自己概念的边界。这是它的第二个漏洞。
3。维基经济学没有真正认识到维基百科的技术起源。维基起源于BBS的帖子修改权,传统只有发布者和网站管理员可以修改帖子的内容,当一个帖子所有的浏览者都能参与修改时,维基百科诞生了。不了解维基的起源是维基经济学第三个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