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协议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OSI
七层协议模型和TCP/IP
四层模型
对于一个请求,用户一般只会在乎他的请求响应结果是啥,往往都不都不知道在这个请求背后发生了什么。now,我们来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之请求去哪了。
神图镇楼。。。
OSI
七层协议模型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这个开放式系统互联,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推出了OSI
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
OSI
七层协议中包括,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功能
-
应用层:为用户程序提供网路服务,使用的协议有
HTTP、TFTP, FTP, NFS, WAIS、SMTP
-
表示层:对信息进行语法处理,可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读取,使用的协议有
Telnet, Rlogin, SNMP, Gopher
-
会话层:通过传输层(端口号: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建立不同的会话请求,主要是在系统之间里建立对话以及接收对话。使用的协议为
SMTP, DNS
-
传输层:接受上一层的数据,将上层的数据进行分割操作,在当到达目的地址的时候再进行重组,常常把这个数据叫做段。使用的协议
TCP,UDP
-
网络层:对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中的两个主机系统提供连接和路径选择,使用的协议有
IP,IPv6, ICMP, ARP, RARP, AKP, UUCP
-
数据链路层:定义了数据化格式化传输,如何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这层提供信息的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传输,使用的协议有
FDDI, Ethernet, Arpanet, PDN, SLIP, PPP
-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就是由1、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使用的协议有
IEEE 802.1A, IEEE 802.2到IEEE 802.11
TCP/IP
四层协议模型
众所周知,OSI参考模型是学术上和法律上的国际标准,是完整的权威的网络参考模型。而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即现实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参考模型。
TCP/IP分为四层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OSI七层协议模型 | TCP/IP四层概念模型 | 对应的网络协议 |
---|---|---|
应用层 | 应用层 | HTTP、TFTP, FTP, NFS, WAIS、SMTP |
表示层 | 应用层 | Telnet, Rlogin, SNMP, Gopher |
会话层 | 应用层 | SMTP, DNS |
传输层 | 传输层 | TCP,UDP |
网络层 | 网络层 | IP,IPv6, ICMP, ARP, RARP, AKP, UUCP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 | FDDI, Ethernet, Arpanet, PDN, SLIP, PPP |
物理层 | 数据链路层 | IEEE 802.1A, IEEE 802.2到IEEE 802.11 |
这张图上很清晰的可以看出,我们经常说的HTTP协议是位于应用层的,而TCP,UDP是位于传输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