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这周聊聊电影《1917》,时隔半年多了,终于能回归电影院看场电影了,首先为付出巨大努力的医疗工作者点个赞啊。北京毕竟是上个月23号才开放的电影管制,以为人们观影情绪应该很高,结果一起观看的还有一对情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没有那对情侣,一个人包场了。
(1)故事主线
整部电影,故事情节还是比较清晰的,主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派了两个送信兵,穿越火线,送情报的故事。
通过两个小兵,来反应出战场的残酷。首先不得不说,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绞肉机”真一点也不夸张。你能想象在一个刚下过雨,满是泥泞的垃圾场内,空气中混杂着整整恶臭吗,可以说这是能用来形容最贴切的比喻了。只不过周围不是垃圾,而是人的尸体,可见这种惨了状况。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在战争上,可以看见到处有铁丝网,深深的战壕,自从有了马克 沁机枪,人类*的防守变得异常简单,也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种科技战争,当然并不是反对科技,而是反对滥用科技的人。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所有士兵排成方阵,穿着得体,统一进攻的形式了。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作为主角的两个士兵,穿越铁丝网时,铁丝网刮到手,看着就很疼,而随之而来的是担心,会不会感染致死,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没有杀菌药物,很难存活的,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已经有了抗生素,这一科技,挽救了大量的士兵。但使用抗生素这件事也很有戏剧性,当时的人们是绝不会想到,多年以后,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出现超级抗药细菌。

(2)感受
“残酷,残酷,还是残酷”,这是整部电影想反映的主题,所以最差的和平也比最好的战争要好。两个士兵穿越对峙的死亡地带,死亡地带所有能看到树都是焦黑一片,没有任何生机,而且他们还要小心拌雷,地雷或者其它能够威胁到他们生命的东西,能够活下来真的是一种幸运。穿过死亡地带,看见一片绿意的树木,貌似给人以生的希望,但那“希望”有时候真实那么虚幻,他们看到一个受了伤敌军飞行员,而一位士兵却起了慈悲之心,想去救助他,结果自己也因此送了性命。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不想讨论该不该救人这个问题,但战场上只有敌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在最后其中一位士兵,成功将命令送到了前线,阻止了进攻,没有让自己部队,白白送命,其实上级已经发觉这次是敌方制造的陷阱,就是让你进攻,即使士兵将命令送给前线指挥官的时候,指挥官也坚信这次是进攻的“希望”,在看过士兵带来的信件后,指挥官语重心长的说了句“希望有时候真容易让人上瘾”。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个人日记—《1917》电影观后感—20200809

总结,在战场上希望是最宝贵,但有时也是最可怕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