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一)

管理信息系统(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能够做到面对一个管理问题:
1.能够判断该问题能否用信息技术支持,知道如何支持,知道如何优化;
2.人的因素和信息技术的因素如何在该问题中起作用;
3.为解决问题企业需做出何种改变,包括流程、文化、组织结构、管理模型/模式等。

一、概念: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一)

管理信息

管理信息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的总称。

  • 管理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报告、报表、表格、单据等。
  • 管理信患—般分为战略层信息战术层信患和作业层信息。
  • 在不同层次,信息的内容来源精度加工方法使用频率保密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管理信息系统(一)
管理的层次
管理信息系统(一)
不同管理层次的信息特性

信息分化:数据 信息 知识

  1. 数据(Data) 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是未经解释的信息。
  2. 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 知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
管理信息系统(一)

数据和信息的转化: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Context) 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数据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如: ISBN)
• 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数据+背景=信息。

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
• 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信息+经验=知识

二、概念:组织

管理的客体就是组织。

  • 组织的定义
    • 广义: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 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 组织的分类:
    • 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原因,使命规定了组织把什么结果看作是有意义的,指明了该组织认为它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应做出何种贡献。
    • 根据使命不同可以将组织分为三大类:非营利性组织、*组织、企业。
管理信息系统(一)

组织结构类型:根据享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分类法,可将企业划分为5种基本结构

  1. 创业型组织结构
    具有简单结构的组织,往往是创立不久的小型公司,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由一个老板和一个经理管理。
  2. 机器型层级组织结构
    存在于变化相对缓慢的环境中,是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大型层级结构
  3. 专业层级型组织结构
    这类结构的典型如律师事务所、学校、会计事务所、医院和其他基于知识的组织。这类组织依赖于知识和专业人员的技能,这种结构受部门领导左右,集权程度较弱
  4. 事业部层级型组织结构
    一般按产品来划分,事业部有较大的自主权,它在发展自身产品方面有绝对的决策权,自己下设市场部,生产部等。
    但事业部不是完全子公司,其一是有些事务还是全公司管,如大公司实行后勤的统一支持,其二是它有为全公司服务或管理的义务
  5. 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一维是职能部门,另一维是项目,第三维可以认为是项目经理。
    对于弱矩阵式,项目经理只是以项目为中心,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相当于二维矩阵型;
    强矩阵式的项目经理有相当大的权限,构成了三维矩阵型。矩阵型组织比机器型层次结构更能创新,比专业层次型结构更为灵活,比简单的创业型结构更具持久,有效的动力。

三、概念:信息处理

•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
• 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 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 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四、概念: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mis大发展的背景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是物质、能源和信息。
  • 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演化和转型。
    •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
  • 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社会信息化建设建设阶段:从社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2、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系统阶段
3、企业信息化阶段
4、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五、概念:系统

  • 定义: 系统(System) 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为达到某—目的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 特征:
    • 整体性:—个系统由多个要素所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个有机整体,缺—不可。
    • 目的性: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强烈的目的性,是系统的主导,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
    • 关联性:各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它在—定时期相对稳定。
    • 层次性:一个系统被包含在更大的系统(environment) 内;其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个小系统(subsystem) 。
    • 环境适应性: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没有生命力。
管理信息系统(一)

系统重要概念

  1. 分解(Decomposition) :
    • 将系统分解为更小的更易管理和更易理解的组件的过程
  2. 模块化( Modularity) :
    • 将系统分解成相对统一大小的模块的过程
    • 模块简化了系统设计
  3. 耦合(Coupling) :
    • 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如: 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相互耦合
    • 期望:低耦合
  4. 内聚(Cohesion) :
    • 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 如:离内聚模块能独立执行单一功能。
    • 期望:高内聚

耦合和内聚的关系
1. —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的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越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
2.耦合小使得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
3.内聚大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